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诗不可说丨听雨,是一种唯美的松弛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7 10:38:09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听雨,是一种唯美的松弛感。

古诗词里的听雨,清雅动人,轻拂心弦,氤氲着丝丝缕缕的喜乐哀愁……

1.听春雨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有云:“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又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真是春雨滋长春愁,似锦繁花易生流水零落之遗恨,身处都市繁华犹自叹息风尘不已。而听春雨的最名句则来自陆游,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听春雨的最名句当然就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据说,陆游此诗写成不久便传入宫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深为宋孝宗所叹赏,可见其名噪一时,传诵之广。本专栏的文章《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对此也已做过赏析。诗句写诗人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淅淅沥沥,而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又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春天的雨声,叫卖杏花的歌谣一样的声音……春雨缠绵让人更加辗转反侧难以安眠,婉转动听的叫卖杏花的如歌吆喝,却又仿佛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

而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也是有来历的。比陆游年长35岁的陈与义也有俊句“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两相对照,均与客游他乡直接相关,都是杏花春雨的清雅,各有天涯穷愁的寂寞!因而陆游对于陈与义如此描写客乡的春雨杏花有叹赏,有揣摩,有借鉴,也是极有可能的。陈与义的这一名句出自其《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2.听夏雨

宋代李重元《忆王孙·夏词》有云:“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夏雨清凉,跟荷花是绝配啊!

“皇上,您还记得那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单凭这“夏雨荷”的名字,也确实就让人感觉风姿绰约,音画曼妙,气韵高雅。

宋代黄庶《次韵子仪初夏偶作》诗曰:

醉红方寂寞,吟绿又装成。

急雨荷宜听,清风簟可迎。

燕忙谙物态,花尽见时情。

独有无言意,不知枯与荣。

单说黄庶,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指出他是黄庭坚的老爸大家肯定都会“哦”了。其实,黄庶在宋诗发展上很有贡献,他有意矫正宋初“西昆体”过分追求形式美、缺乏真情实感等弊端,倡导学习韩愈,自编自己的诗作成《伐檀集》传世,颇有影响。

宋代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词曰: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这是一首婉约词,很有“花间词”的风味。词的上阕写夏日傍晚忽有雷雨,柳树、池塘、荷花景色美丽,雨打荷花荷叶,细密清脆,如同窃窃私语。又写雨过天晴,小楼西边的角上恰好遮断了明媚的彩虹……而欧阳修“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一语,或从唐代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之句化出,而一变李商隐该诗的朦胧美为更加具体可感的清丽美。

3.听秋雨

唐代无可《秋寄从兄贾岛》有云:“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杜牧《夜雨》诗曰:

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

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

点滴侵寒梦,萧骚着淡愁。

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

秋风秋叶兼秋雨,夜色灯火惹相思。比较下来,古代文人写听秋雨的诗词最多最集中,大约占了听雨诗词一半的篇数。

传播最广的听秋雨的名句是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其《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歌的大意是,这骆氏亭幽美异常,竹丛里的船坞、水槛清净无尘。一城又一城,山水迢迢,分别之后,很是思念崔雍、崔衮你们两位。这秋天的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延迟了;池塘里留有枯萎的荷叶,或是好让我听那深夜萧瑟的秋雨声,以慰藉我相思的愁绪。

这“留得枯荷听雨声”一语,在《红楼梦》里还演绎里一个清雅而又缠绵的桥段。《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宝玉觉得大观园里的“这些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来拔了去。宝钗表示是太忙了还没来得及叫人来拔。但黛玉却说是喜欢李商隐“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于是,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王维也有秋夜听雨的名诗《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其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特别细腻、生动,没有摹拟雨声,却点明偶尔有“山果”落地,而“山果”落地的声响正像是室内“草虫”鸣叫的节拍……这样的孤寂冷清,确实是非常“王维”了。

4.听冬雨

“为什么你的眼变得如此陌生?为什么你的唇显得如此冷漠?”喔,串词了,这是齐秦专辑《冬雨》同名主打歌里的句子。但齐秦这个专辑里最有名的歌曲可能反倒是《大约在冬季》。

大约在冬季,其实古诗词里写听冬雨的并不多。唐代张鼎《江南遇雨》诗曰:

江天寒意少,冬月雨仍飞。

出户愁为听,从风洒客衣。

旅魂惊处断,乡信意中微。

几日应晴去,孤舟且欲归。

前四句写听冬雨,后四句抒思乡情。人在旅途,江上风雨,愁绪漫天漫地。“客衣”“旅魂”“乡信”“欲归”,如此密集地写来,这冬雨真是“愁为听”啊!

宋代范成大《寒雨》诗云:

何事冬来雨打窗,夜声滴滴晓声淙。

若为化作漫天雪,径上孤篷钓晚江。

范成大这最后的两句诗翻自唐代柳宗元《江雪》,化用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清冷孤傲意象。因此,在这首《寒雨》诗里,冬雨惨遭嫌弃,夜里点点滴滴,天明雨声淙淙,然而范成大是不喜欢这寒雨打窗的——跟“漫天雪”相比,这“冬来雨”确实有些尴了个尬。

5.听雨达人——苏轼

推选苏轼为听雨达人,首先是因为他的听雨书写影响深远。苏轼创造了“对床夜雨”的典故,又称为“对床夜语”“对床风雨”“风雨对床”“风雨连床”“夜雨对床”等等。苏轼之后,文人们对此反反复复加以摹写,“对床夜雨”成了文人们听雨书写的经典话语。

这个著名的“对床夜雨”出自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苏轼、苏辙手足情深。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的序言载曰:“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指韦应物)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表明,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早有约定,也还反复歌咏。因此,这“对床夜雨”如此情深意切,还系维着苏轼、苏辙的人生喟叹,甚至折射出北宋文人的人生际遇、政治品格和精神家园,其文化内涵是如此丰厚,也难怪广为流传,令后世文人念兹在兹,书写成不朽的文坛佳话。

然而,苏辙所提到的韦应物的诗句实为“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见于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而更准确表达了“对床夜雨”这一美好场景的唐诗,实则来自白居易。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有云:“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故而,白居易的这情意深深的听雨诗篇,或也是苏轼、苏辙“对床夜雨”的诗意源头。

推选苏轼为听雨达人,还因为他“反听雨”。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等豪迈,人生由我不由天!这所谓“莫听”,倒不是真的不喜欢听雨,但就是不怕雨!苏东坡这样的“听雨”,绝非常人可想,确属达人气概!

6.听雨最名篇

听雨的最名篇,当属宋末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以“听雨”写尽人生的“悲欢离合”,年华似水、羁旅悲凉;而他历经了南宋灭亡,词作里的“欲说还休”还分明寄予着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寂寞无主……这样的词作,读者可以从不同的人生阅历加以感受、感悟,但又都会感到十分真切,契合不同读者的不同身世、经历和向往——如此“听雨”佳构,确属“神作”!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

古诗词里的听雨,浸润着欢喜与哀愁,如此清雅动人。

听雨,是一种唯美的松弛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