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10:13:46
学诚法师说:“你说的话,其实就是别人眼中的你。”
嘴中有情,言语温和,自然处处结善缘。
梁启超五十三岁时,因尿血症住院。当时,医生建议他接受手术治疗,但风险较大。
梁启超考虑过后,选择接受手术。但手术过后,病情依旧。家人们都很生气,甚至当众数落起医生。医生自然不满,言语反击不甘示弱。
病床上的梁启超听见争吵声,急忙出言劝慰:“手术即便没有治愈我,但我的确比先前好受些了。”
医生听后,顿觉感激,这之后,更是一心钻研,全力治病。
梁启超一生中与学生文人起过无数观点辩论,但无论是哪一派的人,都没有因此而对梁启超心怀不满,反而皆尊他为“中国精神之父”。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都在说话时留有温度。
中国有个成语叫,“口吐莲花”,意思就是说话时要如莲花般清净美好,如此才不会无意伤人。
学会把脱口而出的气话,转为真诚的谢意,在一次次将心比心的言谈中,自会少些矛盾,多些温暖。
好好说话,生活才会如鱼得水,好运不断。
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周·释迦牟尼《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八章 · 尘唾自污》
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睹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若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
【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无德的恶人要加害有道德的贤人,就好像面朝天唾口水一样,口水并不能唾到天上去,还会落到自己脸上;迎着风扬灰尘,灰尘并不能扬到别处去,还会反转来撒落自己的身上。贤人是不可以毁谤的,毁谤陷害贤人,自己必然招祸而遭毁灭。
佛言:所以佛说,恶人害贤者:恶人就是做种种坏事的人,贤者就是贤而有德的人。这没有道德的恶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贤人,犹仰天而唾:就好像仰起面,对天吐口水一样,唾不至天:这口水不会到天上。
这也就是说恶人想害贤人,是害不了贤人的。还从己堕:你这口水还是慢慢落到自己的脸上。你做恶人,害贤人,虽然用方法来害他,到时候还是害自己。因为世界上始终是有公理、有真理的,你害人是不行的。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逆风,就是迎风。你对着风来扬尘,这尘不会到前边去,还都落回到自己身上来。
贤不可毁,祸必灭己:贤人是不可毁谤的。你害贤人,将来还是害自己,你给人家祸患,也就是给自己祸患,将来是会受果报的。
日慎一日,以求事之济,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耳。千万忍耐!千万忍耐!——《曾国藩家书》
“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
忍是保养身体的重要因素。要少愤怒多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正如古人所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明白世间的道理,知道世间运行的方式,就不会凡事都忧虑和发怒,心境也就会变得平和起来。
活在当下,是很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却是少数。生命的意义是由每一个此时此刻所构成的,万事万物瞬息万变,甚至连下一秒都不是完完全全可预知可控制的,唯有此时此刻最真实就是要活在当下的原因。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忧患着未来,未来还是在为更远的未来忧虑,那他什么时候才能拥有满足和快乐呢?“毋存郁损之怀”。不要让自己心中抑郁沉闷,要自己去寻找快乐,让身心保持乐观和积极,遇到的事情自自然然就会得到妥善解决。
古代廿四儒之一吕坤: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
自汉末以来,中国土大夫如许子将辈,所以更相谤讪,或至为祸,原其本起。非为大仇,惟坐克己不能尽如礼,而责人专以正义。夫己不如礼,则人不服。责人以正义,则人不堪。内不服其行,外不堪其责,则不得不相怨。——诸葛恪《与丞相陆逊书》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那么,要如何修得一个家庭的和和美美、和气生财呢?古人有云:“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自我反省,会省出祥和温暖;互相抱怨,会怨出鸡犬不宁。那些抱怨的人,会跟闺蜜抱怨丈夫不体贴,跟同事抱怨婆婆太挑剔,会抱怨妻子做饭不合口,抱怨孩子学习不上进。日积月累,家里乌烟瘴气、每况愈下。而那些自省的人,会心疼丈夫早出晚归,会嘉许老婆尝试新菜谱,会理解婆婆省吃俭用为子女,会包容孩子已经很尽力。假以时日,生活有声有色、红红火火。自省和抱怨,就像天堂和地狱,决定了一个家是兴旺还是衰败。《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睦也。“家庭成员间,停止抱怨,相互体谅、同心同德,才能修得和气生财、福泽绵长。
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事情的结果,若与预期相悖,都要从自身找原因;只要自身端正了,天下之人皆会归服。
人这一生,是非成败,其实都在于自己。
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说到底是一场因果轮回: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业,不可不勤,人,不可不善。
勤奋的人,能摆脱困境,改变命运;善良的人,能心安一生,改变人生。
人这辈子,若能以勤、善相伴,不管天赋如何,都能活出最好的自己。
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的出处:春秋时期管仲《管子·形势解》。
解释:
山不推辞任何一粒尘土,所以才会变得那么高;大海对每一滴水都不会推辞,所以才会变得那么深。
寓意:
寓意一个人做事,不管多么小的事,只要去做,终能成大器。也寓意大仁大智,胸怀宽广。
海纳百川,山容万物。
人生如海也如山,人活一辈子,其实活的就是心胸。
心有一隅,米粒般的烦恼也会将这一隅填满;心若有四方天地,山大的烦恼也不过是沧海微尘。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的是他的人生高度;放大格局,放长目光,身边的破人破事自会远离。
施耐庵《水浒传》:“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净土宗第九代祖师,明代高僧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说: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这里的骨指的是在的意志;气,是外在的气质。学道之人,心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对外应有调柔谦下的仪态。《水浒传》中也说,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坚硬的骨头,身体就站不起来。
成都文殊院常厚老和尚,八十多岁了仍然坚持凌晨三点半起床诵经,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偶尔身体不适,弟子们劝老人家晚起一点吧,少诵点经。老和尚就说,只要我能站得起来,就要好好地活这一天,应该做的一定要做,在我的人生中就没有“艰难畏惧”这四个字。
学道之人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品格,才能立身行事。只有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实现奋斗目标。愿诸善道友、各位同修,都能够身具刚骨,独立顽强。
《尚书》:“三年丰,三年欠。六年一小灾,十二年一大灾。”
天象在尧舜时期就是这样。”这些话背后,是关于“周期性兴衰”的哲理的认知。不会有永远的好,也不会有永远的坏。只不过,每当人们处于其中某一种状态的时候,就往往会错误地认为,那种状态是永远的。好的时候从不储蓄。坏的时候自暴自弃。
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男人为什么叫男人?大概就在于一个“难”字。
毕竟以力耕田,不是件轻松的事。
既然不轻松,做起来很难,所以容得下闲言碎语,忍得住羞愧耻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本色。就像“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什么能最终胜出?
你看他和项羽干仗,失败了多少次!
彭城大战时,被项羽一家伙,就干了个一穷二白。荥阳之战时,更是被项羽撵得到处跑,惶惶如丧家之犬。反观项羽呢,只是在垓下,吃了那么一场败仗,就跑乌江边自刎了。
所以,什么是失败?
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只要自己不灰心放弃,失败,根本就不存在。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列子.说符》
道理没有永远正确的,事物没有永远错误的。意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正确和永远错误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
世间的道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今天是这个道理,明天就可能是别的道理了;世界上也没有永远不对的事情,现在觉得这件事不对,许多年以后可能就又变成对的事情了。这些道理其实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有些事,我们不必太去执着。
聪明人与人讲道理是看人的,因为理无常是、事无常非,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环境、学到的知识不同、经历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三观;
人如果不能突破自己,就会困在自己的认知中固步自封,庄子说井蛙不可语海,拘于虚也、曲士不可语道,拘于教也;
读过水浒的都知道杨志卖刀,明明牛二是一个泼皮无赖,但杨志非要和这样的人去讲道理,最后身陷囹圄,这就是不明智的结果。
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坏大事情。”
【评析与感悟】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包含着极高的智慧。对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这句话更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忍耐精神。有远大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该在小事上纠缠不清。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记》
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则兴旺,失去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则溃败;依靠美德的终会兴旺昌盛,凭借暴力的必将走向灭亡。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脚之于人,犹民之于君。人无脚不立,国无民不成。足为人之根,民为国之本。可惜人们往往尊贵其头面、轻慢其手足,就像昏君尊贵其权势、轻慢其臣民一样。
治与乱的根本在于是否得民心。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