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20:33:00
“与进口高抗苗种相比,‘广泰2号’的抗弧菌能力提高了38.4%,在省内开展的对比试验中亩产平均提高了27%-29%。”4月19日,首个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在滨州启动运营,国内首个应用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的对虾新品种“广泰2号”亮相。
育种基地里60个不同功能的车间整齐排列,车间里的摄像头把实时画面传送至基地大楼里,我国首个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就设在这里。
从引种隔离到家系培育,从性状检测到保育扩繁,平台培育的国产对虾虾苗就在一个个车间里流转。等它们长到一定大小后,会被请进天津、河北等地的养殖场,养成鲜甜味美的对虾并最终端上人们的餐桌,同时也造就了我国水产养殖最重要的千亿级支柱产业。
种业是渔业发展的“芯片”。多年来,我国对虾种业受国外种源制约,面临“卡脖子”难题。今天在滨州启动运营的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是该领域的第一个国字号联合育种平台,它的出现将有效解决上述“卡脖子”难题。该平台已累计投资超3亿元,建有微生物实验室、水质分析室、营养分析室、基因库等,配有色谱仪、质谱仪、光谱仪、自动DNA提取工作站等设备。
“弧菌感染导致的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是困扰产业界的难题,我们通过对虾基因组的破译研发了‘中科芯1号’芯片,把全基因组选育技术应用到抗病对虾的培育上,让这项工作的效率大幅提高。”作为该平台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洋博士说,利用全基因组选育技术,他们选育出了抗菌能力强、成活率高的“广泰2号”苗种,成为平台启动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对虾新品种。“我们在二楼有专门的基因编辑室,通过显微注射把需要编辑的基因敲除掉,已经完全能实现了。”
该平台整合多方顶尖科研力量,构建从“实验室”到“示范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聚焦对虾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渔业产业安全,让我国对虾种业在国际舞台更具话语权。平台启动运营以来,已部署种虾2万对,生产幼体120亿尾、仔虾10亿尾,工厂化养殖测试成虾20万斤。放眼未来,该平台将致力于打造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对虾育种、保种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作为渔业大省,山东持续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强化水产种业振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900万吨以上。作为“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的滨州,推动对虾产业由“一只虾”牵出“一条链”,先后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虾品种4个,年产对虾16万吨,占全省的60%,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大众新闻记者 韩凯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