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机器人产业链里的创业者:用创新打开无限想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9:32:00    

原标题:

机器人产业链里的创业者:用创新打开无限想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如果机器人的双手也有了人一般的细腻感知,会是怎样的场景?

95后匡正创办的“墨现科技”,就为机器人装备上了“电子皮肤”。所谓电子皮肤,实际上是一种柔性触觉传感器,可以像皮肤一样包裹在机器人的双手上,让它能够像人类一样拥有对外感知能力,甚至仅用手触摸就能识别出物体的基本信息。

人形机器人火出圈,连带着机器人产业链各领域的科技产品火爆,使得整个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年轻一代创业者铆足了劲儿全力进击,为产业打开了无限想象。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的“赛迪顾问”发布的《赛迪顾问“十五五”重点产业落地工具册——机器人》预测,“十五五”(2026-2030年)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该报告还显示,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机器人上下游各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并在数个细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超越。

技术创新需要整个链端协同创造

一头扎进机器人赛道时,匡正还在读大学。他和附近几所高校的学生一同组建了机器人战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毕业后入职大疆公司,他负责一款教育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开发,让教育机器人更加简单、灵敏地检测到自己被“击中”了,同时扩展不同的感应部位。他对记者说,也就是想达到如今的“电子皮肤”的效果,“但当时,我们找不到能够达到预期的传感器,也找不到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在9个多月的方案寻找中,他也曾找到当时能够提供柔性传感器的厂商。一圈考察下来,这些厂商却没有供应链能力,产品的价格、寿命及与机器人的组合工艺等方面,似乎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匡正坦言,那时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大疆需要这样的柔性传感器,其他厂商是否也有类似的需求?”

市场几乎空白,或许就是机会。教育机器人产品发布后,他选择去香港读研深造,机缘巧合下,又来到广东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一个人,一份PPT,就尝试创业了”。

匡正开始利用各种相关原理进行研发,尝试产品打样。在这期间,他得到了产业链上的多方支持。“很多研发靠个人是推不动的,如果不去接触产业链上下游,就很难有创新产生。”在他看来,创新是需要整个链端协同创造的。

半年多时间里,他们制作出一个非常简单的样品。“但研发产品最难的并非打造概念或样品,而是规模化的市场验证,我们需要应用场景来验证原型的量产性和稳定性,以及各种工况下使用的可靠性。”

他告诉记者,那时他们瞄准了深圳华强北的客户——电子琴玩具厂商。这些厂商成为“电子皮肤”最初的试验者:用力度感应控制声音的变化,在此之前,电子琴的声音还需要手动调节。匡正称,虽然赠送给客户的20片样品里,仅有5片合格,却借此摸清量产工艺短板,产品不断在测试中修正。

后来,又有扫地机器人厂商找到他们,提出防撞板定制需求,提高机器的灵敏度,从而避开障碍物。“虽然项目因市场竞争被砍,却让我们在帮助客户解决功能性问题时,真切地感受到为客户带来的价值。”匡正介绍,2023年年底,首款量产“电子皮肤”落地。此后,随着性能和品质的不断提升,各类基于此类传感器的需求纷至沓来。

同样从校园竞赛中走出的95后禤俊鹏是简从科技创始人,还在华南理工大学读书时就带着团队夺得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的全国冠军。那次比赛让他萌生了创办机器人教育机构的想法,但没有创业经验,一直无从下手。

转机出现在一次创业训练营。禤俊鹏来到广东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6周的训练营让他脱胎换骨,“创业不仅是技术实现,更要挖掘商业价值”。在那里,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还找到了新的创业方向——瞄准了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建筑行业还处在自动化程度很低的阶段,但市场规模很大。”他告诉记者,防水粘接砂浆铺设机器人的样机研发仅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但机器人真正来到工地验证时却发现,“我们以工程师思维设计交互逻辑,这与施工师傅习惯的传统操作工序大不一样,从砂浆的加料方式、操作步骤到最后的清洗和维护,都需要站在用户角度进行优化”。

禤俊鹏说,面对如何让机器将混凝土平整铺设到地面上的难题,团队测试了三四种方案,最终通过算法优化解决了难题。产品推向市场销售的两年间,因在施工过程中铺设精度高、美观且高效而得到了好评。

让创新服务更广阔市场

砂浆铺设机器人为公司带来了盈利,禤俊鹏决定进军更广阔的市场。他们将研发方向转向更具刚需的领域——道路放线机器人。

团队调研发现,无论是新路施工还是旧路翻新,道路标线绘制都是刚需。他们根据研发经验,开始梳理道路铺设机器人的工作逻辑。

在禤俊鹏看来,当下的难题并非技术难题,而是从一名行业“小白”成为专业人士,“我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深入了解,甚至有独到的见解和洞察之后,才能设计和定义自己研发的产品”。

另一大挑战来自图纸与现实的偏差。起初,他们想的是,机器人搭载了精准的定位技术,将图纸导入机器人后,就可以进行现场施工了。“我们的机器人只需要准确绘制路线即可,这样既简单又可以有效解决重点问题。”他告诉记者,一次施工中,机器人按图纸绘制50米直线,实际道路却仅49米,导致标线错位。

团队也由此调整策略:图纸仅作参考,需结合实地勘测动态修正。“创业就是不断踩坑、迭代,甚至推翻重来。”禤俊鹏说。去年夏天,这款全新的道路放线机器人正式亮相,市场反馈远超预期。

他告诉记者,以前的画线师傅需要3个人配合拉上百米的绳子、拿卷尺反复弯腰测量才能完成放线,如今一个人拿着平板电脑站在安全的地方操作一台机器,8小时就可以有效放线10公里以上的距离,“人更少,效率更高,更安全了”。

从大学走向产业,不少年轻创业者的技术热情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他们在研发摸索中,为技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落地空间。

2015年,还在东北大学读研的龚佳乐创办了沈阳森之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起初是选择工业自动化领域,但一次比赛契机下,他们用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参赛,意外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我们决定优先孵化传感器,暂时搁置工业自动化项目。”龚佳乐说,那时,这款无线运动捕捉传感器精度高、功耗低,对比当时国内仅有的两家竞品,性能毫不逊色。

一两年后,龚佳乐决定从做硬件设备到专供技术产品。他坦言,“最初我们将传感器产品售卖给机器人科研团队,但也仅售出几套,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一产品的市场体量有限,需求量很小”。一次与代理商的交谈中,他们发现,人体运动健康领域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随后他们的传感技术便围绕人体、体育运动、医疗健康方向进行深度拓展。

当时恰逢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筹备期,他们与沈阳体育学院合作,尝试通过在运动服中植入传感器,为运动员提供远程数据的无线采集和动作分析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后来,这也成为他们掌握的核心技术中的一项“黑科技”——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系统。

在龚佳乐看来,从在学校做科研到走向市场,最大的难题是突破自我认知,而非市场认知。“也就是要确保我们研发的产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确保产品有市场,经得起市场验证,并不是每一项产品都是市场所需的。”

如何探寻更广阔的市场?龚佳乐认为,既要把握本行业的机遇,也要时刻准备接手新市场的可能性。“在主抓运动健康领域这一主要行业的基础上,我们开发成系列产品并进行批量输出。此外,在动态接触市场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了解潜在的商机,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接触主要行业以外的市场,观察哪些场景下可以使用到我们的技术。”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