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丨AI进课堂,会“偷走”孩子的独立思考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7:1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潘璐 吴馥梅

每分钟能扫描批改几十页纸质作业或试卷;为学生量身定制习题库;提供智能分析报告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和备课指导……人工智能的触角,正延伸到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

教师通过智能批改系统实现数字化精准教学。受访者供图

在8月举行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迭代深刻影响教育,教育数字化是关乎教育强国成败的战略要务……中国正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各领域。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日前牵头与百度、Deepseek等10家人工智能企业在京联合签署《智能体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公约》,提出智能体的赋能个性学习、注重思维训练、强化品格养成、助力特长发挥、加强行为引导、守护身心健康等六大功能标准和原则边界。

当人工智能成为校内校外的“标配”,在这场人机共教的育人探索中,我们如何寻找教育和技术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课堂上来了AI助教

今年以来,在浙大附中的校园里,多了几位特殊的助教。

老师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才能改完的单个班级英语作文,它只需要15分钟,还能生成详细的批阅报告。新手老师的AI观察课堂上,它通过摄像头观察课堂的细节,将课堂氛围、互动性、学生回答情况等记录在分析报告上,让老师能够直观地验证课堂的有效性。

学生想查看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只要在教学楼的终端设备上进行刷卡和人脸验证,教育智能体“浙附君”就会出现,亲切地和学生展开个性化交流。

教育智能体“浙附君”。 受访者供图

像“浙附君”这样的教育智能体已逐渐在全国多地的课堂上出现。今年初,上海市虹口区较早尝试,上线教育智能体导航系统“HEADS”,不同学科的老师在海量学生习作样本、教学大纲和学情总结等基础上,一次次训练和修改智能体的算法及数据模型,让智能体更精准适配不同学段的学科要求。

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已经实现了个性化作业: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通过机读考卷、扫描分析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薄弱点推送个性化习题手册。

专家认为,和以往的智慧教育不同,教育智能体的引入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也是教育理念、模式与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学生可以通过智能体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则从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者与引导者。教学设计的核心命题,也从如何传授标准化的知识,转向如何设计一场能够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课堂体验。

浙大附中技术组教研组长高成英正在经历角色的转变。她说:“一方面,AI能把老师从繁重的批改任务里解放出来,用数据精准地分析学情,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智能化。另一方面,师生互动的边界也在重构,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不仅是教师,学生、家长也对教育智能体带来的改变深有感触。

高三学生小陈对微生物学很感兴趣。“有的科研论文主题很吸引我,但看不太懂,我就可以向智能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困惑,它会引导我去寻找论据,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

上海市虹口区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也坦言,由于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每次给孩子听写单词时都很为难,“现在,孩子能使用智能体给自己听写单词,智能体还可以按时提醒、反馈结果,确实好用。”

教育智能体已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引擎。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过程,开发人工智能教育的专用大模型。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人工智能专业教室。受访者供图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学教育中心主任叶振表示,教育智能体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我们附中将依托浙师大的支持,为智能技术提供真实丰富的教育应用场景进行调试,并结合本校学情进行本地化部署,实现精准化教学,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我认识。”

AI引入课堂的新挑战

人工智能正改变着课堂形态、学习模式和校外学习的渠道,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

孩子在学校与智能体互动,是否会“偷走”他们的独立思考?孩子回家后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使用智能体,能否确保隔绝不良信息,避免影响价值观塑造?这些都是应用教育智能体不能回避的问题。

多位受访的中小学教师告诉记者,越来越多孩子的家庭作业一眼就能看出AI味,尤其是英语作文和语文作文。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班上很多同学都在电脑、iPad、手机里装了AI应用,有时作业太多,时间不够用,就让AI帮忙。”

“我小时候总爱趴在藤椅旁写作业。冬夜来得早,窗外的风卷着雪籽敲玻璃,台灯的光却把寒冷挡在三尺之外。外婆坐在椅上纳鞋底,银亮的针线在灯光里穿来穿去,她的白发沾着细碎的光,像落了层星子……”不久前,在宁波一所学校教初中语文的张老师收到了这样一篇作文作业,不符合孩子生活时代的细节、结构的成熟度以及矫揉造作的表达,让她看得哭笑不得。

“这种现象不是少数,有的家长直接告诉我,孩子写作业困难,他们就根据给定的作文题用AI生成大纲,再让孩子扩写。”甚至有家长会选几个常见题目让AI生成文章,随后让孩子背诵下来,套用在不同的作文话题下。无奈之下,张老师只能增加当堂作文教学的次数。

有高中教师观察到,面对AI,家长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或是非常抵制,不愿让孩子接触终端设备;或是全盘接受,将学习引导的责任转交给AI。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徐扬则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担心智能体的质量,比如有教师发现,个别学生跟着智能体学吵架、损人。为此,该区发布了《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暂行管理办法》,规定14周岁以下学生需要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使用智能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AI工具开发、运用算法工具。受访者供图

此外,在第11届世界教育者大会(Worldwide Educators Conference)暨第二届中欧教育论坛上,有专家提出担忧:充分信息化、网络化之后的数字教育,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人工智能爆火后,不少学生和家长用教育智能体来刷题,或试图蒙混过关应付考试。

教育生态如何重塑

人工智能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生态的重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也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此背景之下,此次《智能体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公约》特别提到,教育智能体的发展应以“立德树人、智能向善”为核心理念。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认为,这表明当下人工智能教育产品行业形成了一种共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通过产品的迭代升级,更好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不管技术如何发展,这一点不能被剥夺和削减。”

学而思参加了此次公约签署,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AI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而提问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因此,我们的产品有许多基于‘提问’设计和应用落地。”他举例,智能体采用引导式回复或“苏格拉底式”提问,并非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业内人士指出,仅从教学端进行变革是不够的,人工智能的浪潮和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吁整个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转型。比如,孩子看到一只兔子,去搜索了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同时又发现兔毛也有用途,了解了相关工业流程,这是基于兴趣展开的学习链条,指向的是培养更多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

学生使用VR设备实现个性化学习。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翟雪松建议,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未来会融入开放教科书的人机协同编辑,大规模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社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还需进一步加强与AI的协作性,探讨如何把教学设计融入技术和知识内容这两者之间。与此同时,企业也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关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尊重生理和心理的客观规律。他打比喻说:“就像给孩子补充营养,需要根据身体情况来决定什么时候补钙、什么时候补维生素。各种AI工具应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参与教学流程环节,还需要更多实践性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姬德强认为:“‘AI+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更好提升个体和社会对知识生产、获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技术变革面前,我们才能有效使用和管控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