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9:45:00
作为全省、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西安经开区着力打造以陕汽重卡、西安吉利等“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随着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在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等汽车产业全生态链中,无数下游企业在默默耕耘、蓄势发力。西安经开区正以蓬勃之势书写“以链聚势、以链促新”的发展篇章。
从重卡出海到新能源车智造,从关键技术攻坚到全链协同发展,经开区以“龙头引领+链式发展”的模式,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本。
核心引擎驱动:
构筑汽车产业创新高地
在经开区的产业版图上,陕汽重卡与西安吉利恰似两台动力强劲的引擎,带动着整个汽车产业链如高速列车般飞速运转。
踏入经开区泾渭工业园,陕汽重卡总装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每4分钟就有一辆印着“SHACMAN”标识的重卡从生产线缓缓驶下。
作为最早将中国重卡推向海外市场的企业,陕汽重卡在海外市场深耕36年,保有量高达36万辆。其独创的“一国一车”战略,宛如一把精准的钥匙,将不同市场的应用需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产品方案,衍生出百款定制化车型。针对中东沙漠工况精心打造的X3000全驱牵引车,搭载特殊冷却系统,即便在70℃的高温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专为东欧极寒环境设计的X6000重卡,采用航天级耐寒材料,确保在-40℃的严寒中仍能正常启动。
这种“场景化创新”思维,推动陕汽加快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转变升级。它不仅助力陕汽在19个国家实现了散件组装的生产与销售,达成制造本地化、服务本地化,更带动了经开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配套企业的技术升级,形成了商用车领域“技术出海”的完整产业链。
而西安吉利则以“智能工厂+新能源矩阵”的组合拳,重塑乘用车产业链。90秒下线一辆新车的“经开速度”,正将30万辆年产能转化为覆盖亚欧市场的丰富产品矩阵。
经开区以西安吉利为链主,全力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批量生产和市场推广,积极扩大乘用车产业规模,大力支持现有零部件配套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进入乘用车配套体系。各方携手突破无人驾驶、主动避让、自动泊车等关键核心技术,在提升产业链研发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整车品质和附加值。目前,已覆盖采埃孚、庆华汽车安全系统、西安延锋等十余家规上工业企业。
这两大龙头构筑起西安经开区独特的“双链并进”格局。陕汽重卡引领商用车产业链深度进化,西安吉利带动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高速发展。
生态协同创新:
锻造产业共同体新范式
正是在陕汽控股、西安吉利的强力引领下,经开区得以成功挺进千亿级汽车产业赛道。
这一体系所带来的强大“磁场效应”,吸引了华域赛科利车身等核心供应商紧密布局。该企业生产线与吉利总装车间直线距离不足千米,一个“半小时产业圈”正释放出巨大的聚变效应。在华域赛科利车身西安基地的无人化车间里,55台机器人高效协作,焊接自动化率高达96.8%,将33种车身总成直供吉利生产线。
“车身总成生产后15分钟即可送达总装车间,设备备件能即时调用园区资源。”企业负责人一语道出了链式发展的核心优势。这种“零距离协同”模式,省去了场外驳送环节,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泾渭工业园,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正蓬勃兴起。延锋座椅将创新实验室设于陕汽厂区,同步开发符合欧盟标准的重型卡车智能座舱;西安拓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专注于汽车内饰系统的智能制造,凭借独特的技术和创新优势,凝聚起强大的品牌效应……
这种“龙头出题、链企答题”的协作机制,让经开区每年诞生近百项技术创新成果。经开区的汽车产业,在龙头企业的牵引与全链式协同的推动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经开区汽车领域的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在技术共享、资源互通、生态共建的轨道上高效运转,共同驱动着产业这艘巨轮破浪前行。
未来,西安经开区将继续秉持链式思维,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能级,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来源:西安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