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10:47:00
在短短3天的上市时间里,“黄溪一号”已售卖超200斤。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制
昨日(8月7日)立秋,也是“黄溪一号”批量上市的第3天。这款来自吴江盛泽黄家溪北角荡的特色大虾,因为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广受周边饭店和食客欢迎。记者从黄家溪村了解到,在短短3天的上市时间里,“黄溪一号”已售卖超200斤。“上午虾上岸,中午客抢空”已成为这几日北角荡畔的常态。
新鲜上岸的“黄溪一号”。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黄溪一号”凭啥卖得俏?记者今天来到黄家溪村一探究竟。
“逐梦号”小高铁驶过北角荡,就在轨道桥正下方,记者跟随虾农一同上船起网,随着虾笼逐渐拉出水面,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大虾打起一片水花。伸手抓出两只大虾,拎着几根粗壮的虾须悬空对比,虾体长度与人手掌相近,要是算上两只青色大虾钳,几乎就与成人的小臂一般长短。
煮熟后的“黄溪一号”,一手拿不下。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虾笼中的“黄溪一号”,个头都在2两以上。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我们的‘黄溪一号’个体都需要达到2两以上才能上市售卖。它的优点不仅是个头大,还在于‘人放天养’的生态友好型水产养殖模式,赋予其Q弹鲜甜的口感。”盛泽镇黄家溪村党委副书记俞赟告诉记者,今年是黄家溪养殖“黄溪一号”的第2年,村里投入10万元用于采购虾苗,今年预计总产量达5000斤。
面积1250亩的北角荡是“黄溪一号”的天然健身场。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面积达1250亩的北角荡,就是这5000斤虾从小到大栖息的居所。“黄溪一号”从小苗投入北角荡中,到长到2两以上送上食客餐桌,其实活得“挺不容易”。北角荡水域面积大,除了“黄溪一号”,还有鲫鱼、鲤鱼、鲈鱼、鳜鱼等各色鱼类生活在此。平日里,“黄溪一号”在躲避各类掠食者的同时,需要跑遍湖底寻找食物,比起人工投喂的虾来说,它们的生存环境异常艰苦。
“黄溪一号”与智能手机对比大小。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历经湖底荒野求生,能长到2两以上个头的“黄溪一号”,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生存健将。也正是日常的锻炼和自寻食物,让这些大虾肉质比人工投喂的虾吃起来更加饱满紧实。更重要的是,洁净的湖水和丰富的水生态,让虾体也十分干净健康,让食客们既吃得安心,也吃得开心。
在大闸蟹上市前的这45天,是“黄溪一号”的黄金品尝期,此时的虾体积累丰富的营养,白灼、熟醉烹饪皆宜。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虾农到湖边收虾网,七八点钟陆续有散客和饭店来采购,到中午就全卖完了。目前,“黄溪一号”每日的平均供应量在四五十斤左右,批发价在每斤75元,零售价为每斤80元。
“‘黄溪一号’我吃3只没问题!”“虾到家还活蹦乱跳的。”“虾黄蘸了醋,吃起来像蟹黄一样。”……这几天,俞赟接连收到了大虾买家的好评。“为了保证高温天大虾的新鲜度,我们和黄溪有渔饭店合作,实现10分钟虾从湖底送到餐桌上。”俞赟说,今天中午,饭店还订购了30多斤大虾,其中有部分用于制作熟醉大虾,腌过6小时,正好供应客人晚餐。
在“黄溪一号”丰富市场供给,带动渔业增效的同时,黄家溪村打算将这5000斤虾售卖所得全部用于村庄建设中,持续加强水域生态保护,优化水产养殖结构,让这一特色水产品成为展示盛泽生态之美、助力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苏报融媒记者 王英 周悦磊/文)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