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元首外交引领,中国周边工作站在新历史起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0:23:00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会议。图/新华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中国周边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图/新华

2013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引领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开辟新的境界。十多年来,中国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两大集群”。

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周边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基础上,这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科学研判了百年变局下的战略态势,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擘画了新蓝图。

从历史逻辑来看,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植根文明基因与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定力源于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哲学根基,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亲诚惠容理念,从“睦邻、安邻、富邻”到“安危与共、命运与共”的政策演进,展现了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政治智慧。

从理论创新的层面来看,会议提出的“五大家园”建设方案,标志着中国从国际规则参与者向区域秩序建构者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理论体系,实现了三大范式突破。

其一,安全发展辩证统一范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中日韩与东盟形成半导体产业“三角生产网络”,中国锂电池占据东南亚70%市场份额,既对冲了全球产业链重构风险,又验证了“以发展促安全”的战略效能。

其二,文明互鉴制度创新范式。通过修复吴哥窟等23处世界遗产、建立5个跨境数据枢纽、推动中医药在周边国家注册超千个品种,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数字主权共享、传统医学转化三位一体的文明对话机制。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标志着这一峰会机制实现从危机管控向文明共生的升级。

其三,规则塑造能力突破范式。中方主导制定《亚洲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建立北斗系统全覆盖的中俄蒙跨境运输走廊,推出“数字边民互市”平台使中缅贸易效率提升300%,在数字经济、空间治理、边境管理等领域实现规则制定权突破。

在实践路径层面,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统筹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握三个战略着力点:

在战略互信维度,创新“当事国+周边国家”的和解模式。阿富汗邻国协调机制通过11轮外长对话,成功促成阿富汗临时政府与地区国家建立对话管道,为热点问题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中俄蒙经济走廊引入区块链货运追踪系统,实现物流安全与通关效率同步提升。

在发展融合维度,打造“硬联通+软联通”双引擎。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2900万吨,带动老挝对华电力出口稳定性达99.99%;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升级议定书首创电子商务专章,为1.5万种商品建立数字化原产地认证体系。通过这种物理联通与规则衔接的“双轮驱动”,中国—东盟贸易额在RCEP框架下突破6.9万亿元。

在动能转换维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越边境“共享工厂区”实现电子元器件日通关百万级,重构跨境产业链;哈萨克斯坦1GW风电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250万吨,树立绿色产能合作标杆。这些实践将共建“一带一路”推向“创新驱动、绿色引领、数字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升级,本质是破解“中心-边缘”依附体系的制度创新。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占外贸总额15.5%,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种实践既服务民族复兴大局,更通过“泛亚产业协作链”“数据主权池化共享”等制度创设,为“全球南方”探索“去依附化”的自主发展道路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实践参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周边工作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以亚洲价值观为遵循,推动国际秩序向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演进。

(作者系外交学院院长,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王帆

编辑:徐方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