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醉后各写下的一首词,俊逸豪放,你最喜欢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5 08:38:39    

现代人常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

而在文学上,对于人最直接的喜爱,则是他的才华。

年代久远,或不清楚历史中对方的经历,便不会去追究其品性,唯有真正喜爱,才会想着去研究一下诗人的历程。

而在这其中,不少刚开始觉得才华横溢的诗人,最后发现却有几分污浊不堪,白瞎了些好诗词。而有些的诗人则是越读越爱,他的诗词,他的人生,他的品性,无不广受敬仰。

其中的佼佼者自然离不开苏·美食家·治水专家·弟控狂魔·吃货·越贬越远·永远在路上·想起他就会心一笑的·东坡,还有总被人拿出来与他一较高下的辛·硬核狠人·超能打·大宋第一猛人·能文能武·如果不把名字连在一起就很难用拼音打出的·弃疾,以及李·怼人专家·赌神·千杯不醉·大宋天朝词坛“女汉子”·清照。

今日,便看一看这三位词人在醉酒后写出的诗词,藏着怎样有趣的人格吧。



苏轼

在写苏轼之前,我总忍不住想到李白,不由得感想,唯有盛世中,才能诞生如此狂放不羁的人才,李白是,苏东坡也是。

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也有个人性格相关的东西。但我总觉得李白与苏轼,似乎和国家的繁华强盛是离不开的。

李白的诗,总有几分大唐盛世的深入骨髓的自信,甚至是狂傲之气,而苏轼的词,也离不开宋朝中期的富贵闲适。

唯有国家之强盛,诗人们的作品才不会狭隘,拘泥,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个人的时局动荡,不过看个人心态品性而已。

古人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苏轼的词,也无一不透露着自己的品性格调,一首醉后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宽厚且阔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创作为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这是他刚因为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不久。

上片主要是写关于醉酒后的记忆,“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刚喝酒,还醉醺醺的,头脑有些不太清楚,依稀感觉是到家的时间是夜半三更,因为这首词是酒醒后所作,苏仙有点喝断片了。接下来继续回忆到家之后的事情,因为太晚了,家里的小仆人都睡着了,鼾声如雷,怎么敲都不醒,哎,那能怎么办了,“倚仗听江声”。没有不止不休的敲门,而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听着外面滔滔的江水声。行文至此,一个豪醉疏狂,又归家不得入,黯然无措又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

比乐观豁达更为重要的宽厚人品,隐藏在上片的细节中。家里书童早早睡下了,主人敲门也没有听到,没有及时出来开门,按一般人早已暴跳如雷,而苏仙却很能理解,没有发酒疯,哐哐砸门,顺便把书童教训一顿,反而写出一种长辈的宽厚,且让他再睡会吧,我听听江水声,等下可能他就醒了。

下片便是抒发自己的感想,“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出自《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这人生总是生不由己,何日才能不汲汲营营,追逐于名利?

这奇峰突起的喟叹,是全词转折的枢纽,从平平无奇的日常一百八十度转变为对人生的哲思,关于哲学的拷问。

情之所至,兴致而起,潇洒豪放,非苏轼不能也。宋人评价“居士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夜晚静悄悄的,微风不起,江面上也是一片风平浪静,一时间只觉得天地宁静,辽阔而包容,苏仙在宁静而美丽的夜晚被自然所陶醉,心下一派澄明,不由得生出几分遐想:我且放下这俗世功名,乘一叶扁舟,寄情于山水吧,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广袤无限的自然之中去吧。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句韵味无穷,既表达苏仙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又有几分对世事的黯淡,所产生的伤感不满,向往自由的心声。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作《苏东坡传》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于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一个伟大的诗人,人品与个性总是复杂的,而从诗词中,你总能读出不一样的苏东坡。

我见到苏仙的宽厚,豁达与落寞;你见到苏仙的潇洒,旷达与乐观。

但我们都不能否认的则是苏仙所流露的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性情。



辛弃疾


如果说苏东坡是一个宽厚阔达的长者,而辛弃疾,则给人一种很爷们的神态。

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男人,一个心怀天下,又不免柔情的男人,一个成熟且富有魅力的男人。

他极少见婉约柔媚之气,字里行间全是属于一个心怀天下的男人的志气。

而他醉后之情态,也是一个纯纯憨憨钢铁直男会做出来的事情,以至于似乎看到我们常见的醉汉。

可他不是痴儿愚夫,他只是有太多的不得已。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弃疾闲居瓢泉,南宋早已不思进取,沉迷最后虚假的的富贵荣华之中。辛弃疾面对局势,深感无能为力,不免心情郁郁,喝酒解愁。

上片说在醉梦中放声欢笑吧,哪里有那么多功夫整日发愁呢。这其实算是一句反话,只因为清楚时期有太多难以言说的酸涩,只能大醉一场,获得片刻欢愉。接下来又发出一声感叹,说我近来觉得古人圣贤书并不可信,读了也没有什么用途。是这个意思吗?其实不是。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你全部相信书上所说,脱离社会现实,那你读的书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它不仅不能带给你知识反而让你更加无知。

辛弃疾想表达的是,天下读书人都是读过圣贤书的人,更不论朝中大臣,大多是进士出身,可既然读过书,又怎能不知廉耻,不事忠君报国,不为自己的国家与民众做一番努力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有这样一群朝臣,和软弱的帝王,圣贤之书,读来何用?令人不胜唏嘘。

下片则写关于昨天醉酒后的回忆。“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直将松树当成人,告诉它我没醉,我才没醉。这已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了,有些迷迷糊糊,人树不分,倒在松树边,自己扶着松树爬起来,还以为是朋友在搀扶自己,直接推了松树一把,说:去。走开,不要你扶,我还没醉。

读至此处,忍不住会心一笑。一个醉醺醺又倔的醉汉形象跃然于纸上。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以前的宋词多注重音律,追求婉转,以求应和歌姬的歌喉,达到演唱的目的,而辛弃疾对于宋词的写作,则刨去了关于音律婉约的需求,将宋词提拔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流传于大街小巷的靡靡之音,而是可以抒写抱负,更平易清新,更具格调的一种体裁。

这首词平易简白,如同白话,形似日记,文字生动活泼,手法新颖出奇,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风格。

而我们不止读到他的风趣可爱,也读懂他难以言说的落寞与孤独。



李清照


时代与个人的修行造就了宋朝两位并肩而立的文豪,其实更合适加上李清照,是三足鼎立的局面。

年少时,才华横溢,清狂不羁,颇有魏晋名士之风,而且精通赌术,好美酒,一生中写下不少的醉酒诗词。

少年时,所写醉酒词欢快洒脱;青年时,所写醉酒词温软朦胧;中年时,所写醉酒词冷冽沉郁……酒中有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而我最爱她少年时的诗词,俊逸清狂,天然去雕饰,有一种既符合女性身份的浪漫之美又有超越性别的清狂不羁的俊朗美。一首醉后的《如梦令》,欢乐且纯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李清照起笔便对一段时光表示深切的追忆,是那种一回想起来就觉得美好得不得了的日子。

傍晚时分,带着七分醉意和十分意犹未尽的李清照不得不踏上归家的旅程,但她依旧兴致盎然,夕阳西下,微风和煦,满江莲花摇摆,展露出别样风姿。

她没有急匆匆赶回家,而是任由小舟自由飘荡,以至于划进藕花深处,惊起停歇的白鹭。

像是做了一场绚丽的梦,里面有粉色的花,绿色的叶,青色的水,和漫天的彩霞,独卧在小舟之上,闻着荷花清香,一时不知在天上,在梦里还是在神秘的国度。

落笔清丽自然,不事雕琢,写尽“少年情怀自是得”的欢快怡然之情。在李清照笔下,美是自然的,是与宇宙连在一起,又是和生活息息相关。

这首词行文流畅,犹如清水芙蓉,不事雕琢,富有自然之美。一样体现了李清照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林下之风,其精神与格调与竹林七贤并齐,洒脱俊逸如陶渊明。

唯有精神的丰盈与饱满,才能流露出自然坦荡的风姿。



他们三人,也处在宋朝不同的时间段,苏轼在北宋国力强盛,天下太平的时候;李清照则是北宋与南宋的过渡段,她经历最后的繁荣,又经历战乱苦痛的,她的诗词承载着人世变换与世事兴衰;而辛弃疾则是战乱末期,在一个充满着耻辱,文人们犹有血性的时期,奈何皇室不作为,主和派偏大多数,眼见山河日下,王公大臣还沉迷最后的荣华,有志者有心无力,实在让人绝望。

三首醉后之作,苏轼的旷达悠远,辛弃疾的沉郁生动,李清照的清新淡雅,风格迥异,各有格调,充分体现了三位文豪的才情与品性。

宋朝,若是没有这三位文豪,则会平庸太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