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35:00
4月6日,是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来,赵俊合骑上他的电动三轮车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这两天来看谢家坝的游客比较多,我巡查的时间也更长一些。平时两三个小时,今天一上午我一直在河堤上待着。”赵俊合沿着堤顶路,进行细致的巡查。这条路,他自己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遍了,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老房子就在谢家坝旁边
赵俊合今年69岁,是东光县连镇镇五街村村民。
他与大运河的缘分,从儿时便已结下。五街村紧邻大运河,他家原来的老房子就在村边,出门便能看见谢家坝。
在赵俊合的童年记忆里,那时的谢家坝虽然没有如今这般声名远扬,却承载着他无尽的欢乐。
他和小伙伴们在运河里抓鱼、游泳,在河岸上尽情地玩耍嬉戏。那时候,堤顶路还是土路,谁也未曾想到,多年后这里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这里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赵俊合回忆起童年时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现如今,很多人知道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2006年,大运河连镇谢家坝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连镇谢家坝成为大运河遗产点之一。
“从小我经常听村上的老人们给我讲谢家坝的故事。”赵俊合说,当时,他仅知道谢家坝是清朝末年修建的,特别结实。
这些年,赵俊合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种地,谢家坝就像他身边不可或缺的“老友”。
赵俊合只要住在五街村,就会用空闲时间义务“保护”谢家坝。
“当时,谢家坝的名气还没那么大,游客不多。”赵俊合说,他每天都会在谢家坝附近转转。“看见一些放羊、砍树等破坏行为,我会上前制止。”
因为他真心爱护谢家坝,再加之在村上工作,2019年,赵俊合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转变——成为东光县特聘的大运河巡查员。
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热爱的延续。有了这个身份之后,赵俊合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捕鱼、刻字、挖土……他都要管
每天早晨5点,赵俊合就起床了。他吃完早饭之后,出了家门就去谢家坝及周围转转看看。
家人对他这个习惯早已习以为常。“比上班还准时,还认真。”赵俊合的家人笑着说。
他的巡查路线有几公里的路程,他每天要在这里“转悠”五六个小时。“上午两三个小时,下午两三个小时。”赵俊合说。
有时,赵俊合选择步行,大多时候,他骑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堤顶路上,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问题的角落。
他巡查的主要任务是制止捕鱼、放羊、刻字、挖土等破坏运河生态环境的行为。
寒来暑往,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赵俊合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在夏日的骄阳下,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依然坚持巡查在运河两岸;在冬日的寒风中,他穿着棉衣,顶着凛冽的北风巡查。
有一次,赵俊合发现有人在运河边放羊。羊群啃食岸边的植被,对运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他立刻上前制止,然而放羊的村民却并不理解,认为在河边放羊并无大碍。
赵俊合耐心地向他解释保护运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讲述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位村民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将羊群赶离了运河边。
随着人们对大运河了解的深入,爱护运河、保护运河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让赵俊合感到无比欣慰。
“过去,有人对用糯米制成的大坝好奇,会用指甲抠以满足好奇心,但经过提醒后,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这样的情况几乎绝迹。”赵俊合说。
每天的巡查对赵俊合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享受,他真心喜欢谢家坝。
导游
“清朝末年,当时连镇乡绅谢家捐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故名谢家坝……谢家坝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巡查之余,赵俊合义务为游客讲解谢家坝的故事。
“我从小是听着谢家坝的故事长大的。”赵俊合说,为了讲好谢家坝,他觉得自己也不能“吃老本”。“我买了一些书,还在网上看资料,丰富故事的素材。”赵俊合说。
近年来,文保部门按照当年的筑坝工艺对谢家坝进行了修缮。赵俊合积极投身其中,跟着忙东忙西。
“看着修缮人员修缮谢家坝,我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了解到谢家坝是利用糯米浆汁制成的三合土筑成,非常坚固,耐强流冲击,越是遇水越是耐用。这也是谢家坝的独到之处。”赵俊合说。
通过不断地学习,赵俊合了解了谢家坝的结构,讲解起来也更加游刃有余。
因为有巡查工作,赵俊合一天里很长时间都会在谢家坝周边,一旦看到有游客来了,他会热情地迎上去。“这可是咱们大运河上的宝贝!”他兴致勃勃地开启讲解,主动化身成免费导游。
面对游客,赵俊合总是充满耐心。他会先从谢家坝的历史讲起,追溯到当年修建大坝的艰辛岁月,讲先辈们如何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一伟大工程。
“当年,为了抵御洪水,咱们的祖辈们就用糯米浆和石灰黏土混合,一点点筑成了这个坝,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碰到对建筑工艺感兴趣的游客,赵俊合更是来了精神,详细地介绍谢家坝的结构。“你们看,这糯米浆和石灰黏土混合脱成的坯,特别结实,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稳稳地扛住河水的冲击。”赵俊合说。
有一次,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爷爷,糯米做的坝,会不会被吃掉呀?”赵俊合哈哈大笑,耐心地解答:“傻孩子,这糯米和石灰黏土混在一起,早就变得硬邦邦的啦,可吃不动!”引得周围的游客都跟着笑了起来。
“这么好的风景,可得保护好了”
在过去的这个清明小长假期间,赵俊合非常忙碌。
随着谢家坝的名气越来越大,来参观的人也日益增多。
让赵俊合高兴的是,不仅本地游客多,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很多北京、天津、石家庄的游客慕名前来,还有浙江的旅游团千里迢迢前来目睹谢家坝的风采。
让赵俊合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几十人的浙江旅游团专门驱车来东光参观谢家坝。
“这些游客有专业的导游跟着,就不用我讲解了。”赵俊合笑着说,他还特意跟在这个旅游团后面,听听人家专业的导游是怎么讲的。“我顺便跟人家学习学习,取长补短。”
如今,堤顶路修好了,路灯也亮了起来。一早一晚,来这里跑步的人络绎不绝,骑行也成了村民喜爱的休闲方式。而这一切的变化,赵俊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很多学校的学生们也会来谢家坝研学参观。”赵俊合非常骄傲,村里也会在节假日,在河堤上组织秧歌队、舞龙队进行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
这些年,赵俊合见证了大运河的变化。河水变得更加清澈,两岸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前来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当地村民和游客的一致认可和赞扬。
“这么好的风景,就在家门口,可得保护好了!”这是赵俊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守护大运河的坚定信念。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保护大运河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村民如果在运河边看到不文明行为,都会自发地去制止。”
如今,赵俊合依然每天按时出现在大运河畔,继续着他的巡查工作。他就像大运河的守护者,用自己的坚持和热爱,让古老的运河继续焕发它的生机与活力。
(本版图片由赵俊合提供)
(记者 祁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