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08:00
以“开门红”带动“全年红”
包头市助企纾困稳住工业“压舱石”
晶澳太阳能生产车间。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
北奔重汽新能源重卡。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被喻为经济“压舱石”。今年以来,包头市工业生产一直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包头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分别高于国家、自治区10.1个、10.2个百分点,位列自治区首位。这背后,是包头坚持“两新”导向,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不断强化增量意识,将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生命线”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两新”导向激活工业发展新动能●
走进包头九原工业园区,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智能化的生产线高效运转,这里处处涌动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坚持‘两新’导向,就是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在新兴产业和新型工业化上。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们必须抢先布局;而新型工业化则是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关键。”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我市聚焦“3+5+N”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明阳、金风、晶澳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在包落地生根。“包头的政策支持和产业配套环境非常有吸引力,我们在这里投资建项目,就是看中了当地对新兴产业的重视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明阳北方智慧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包头基地工艺设备科科长杜云飞感慨。
为了让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我市在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增添动力。同时,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气等要素供应,让企业安心发展。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二期、金力三期等项目稳步推进,带动我市新材料产业不断向高端化迈进。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包头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是我市突出“两新”导向的重要举措。曾经,钢铁、铝业等传统产业面临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困境。如今,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这些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亚新隆顺绿色升级改造、新华联合氧化铝等项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不仅降低了能耗,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现在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亚新隆顺绿色升级改造项目负责人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市工信局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我市钢铝铜等优势特色产业“老树发新芽”。
●“助企纾困”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为了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市工信局深入开展“助企纾困”行动,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2024年11月,市工信局印发了《包联帮扶规上工业企业专项行动方案》,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包联帮扶,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企业反馈问题,建立在产企业问题台账,按照“一企一策”“一类一策”研究形成解决方案并推动问题解决,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市场。
“2024年以来,全局深入729户规上工业企业开展调研帮扶,累计服务企业893次,帮助协调解决企业问题191项,带动我市2024年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065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市工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针对晶硅光伏、铝铜氟材料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市工信局采取差异化帮扶。对于市场较好的企业,积极协调生产要素,推动其放量生产;对于面临转型压力的企业,支持其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供需对接会是市工信局助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伟之杰公司供需对接会上,7家供热企业与伟之杰公司深入交流,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这样的对接会为我们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能够拓展业务渠道,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伟之杰公司负责人对供需对接会赞不绝口。
除了组织供需对接会,我市还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企业订单不足的情况,市工信局积极牵线搭桥,组织企业参与各类招投标活动,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市场。在新能源项目招投标中,明阳、金风等企业中标多个风电主机项目;在光伏组件采购项目中,双良、弘元等企业也收获颇丰。“如果没有工信局的帮助,我们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这些订单。他们的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关心。”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巍峰说。
针对企业提出的绿电消纳、电价优惠、供电保障等问题,市工信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协调自治区工信厅批复铁合金项目,新增产能的同时增加绿电消纳;帮助企业申报战新电价,降低用电成本;加快供电工程建设,保障企业用电需求。“以前我们企业用电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生产。现在供电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安心扩大生产规模了。”包头市三隆稀有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昊说。
●“三在两找”扩大工业经济增量●
常态化落实“三在两找”工作机制,是我市扩大工业经济增量的重要举措。市工信局围绕在产企业稳产扩能、在建项目投产达效、帮助企业找订单找市场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在产企业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市工信局针对2024年新投产上线的68户企业以及2025年新建投产上线的9户企业给予重点关注,工作人员深入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协调解决原材料供应、设备调试等问题,积极帮助企业度过爬坡增产艰难期。
在推进在建项目投产达效方面,市工信局配合各旗县区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做好用电等生产要素保障,推动405个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在内蒙古能源集团包头喜桂图2×66万千瓦绿色煤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市工信局积极协调各方,组织召开供需对接会,征集包钢钢联、北重集团等50余家供应配套企业,围绕建筑工程材料、安装工程材料等约20亿元订单与喜桂图发电公司开展对接交流。“通过供需对接会,我们与众多供应商建立了联系,不仅保障了项目建设所需物资供应,也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喜桂图发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帮助企业找订单找市场是“三在两找”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渠道,市工信局为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3月28日,市工信局组织召开“稀土+”光伏晶硅耦合专题会。邀请包头稀土研究院、鹿城实验室、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国创中心等5家科研院所、高校围绕稀土科研技术突破、前沿应用进行报告交流;安德稀耐、深原科创、中科万成、稀奥科等稀土企业围绕隔热材料、涂层技术、氟废水处理、储氢等进行产品推介;邮储银行、光大银行、中财融商(稀土产业基金)发布金融支持方案,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专题会积极鼓励科研院所及企业联合攻关,共同开展“稀土+”光伏晶硅耦合研究,推进晶硅企业降本增效,拓展“稀土+”应用新场景,为我市“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注入新动能。
●“双招双引”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
凭借绿电直供、零碳园区等绿色低价用电优势,包头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阳光电源、特变电工电力装备产业园、特隆美等项目纷纷落户。阳光电源项目负责人表示:“包头的绿电资源丰富,用电成本低,这对我们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包头的产业基础雄厚,政策环境优越,政府服务高效。在这里投资建设项目,我们充满信心。”
为了让招商引资项目能够顺利落地生根,从项目洽谈、签约到落地建设,我市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成立项目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办理各类手续,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政府的服务非常周到,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让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卧龙电驱(包头)永磁电机有限公司基建项目负责人楼建锋说。
人才引进是“双招双引”的重要内容。我市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提供支持。从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到科研经费支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里的人才引进政策很有吸引力,让我们能够安心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而且职业发展前景好,能够为我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付蕊与爱人赛华征这对“科技人才夫妇”,作为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博士,他们选择来到包头,把家安在了包头。通过“双招双引”,我市不仅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包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这座城市并不满足于此。“我们将继续聚焦‘3+5+N’重点产业集群,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挖掘传统产业存量,壮大战新产业增量,做大工业总量。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强表示。
迎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突出“两新”导向,强化增量意识,这座充满活力的工业城市,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锐 评
以创新与服务 解锁工业发展新局
□苗雨蔚
突出“两新”导向,强化增量意识,以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为第一要务,2025年开年,我市工业经济稳健增长,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两新”导向,是包头在工业赛道上的关键制胜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企业纷至沓来,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借新型工业化转型东风,技术革新、效率提升,实现华丽转身,新旧动能协同发力,激活发展新引擎。
助企纾困、“三在两找”与“双招双引”等行动,彰显出包头对企业的悉心呵护与长远布局。深入企业调研帮扶,精准解决难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助力企业找订单、拓市场,让企业扎根更稳、发展更优;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产业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优化营商环境绝非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政策制定、服务升级等细节中;产业发展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既要稳住存量企业,也要培育增量项目,以创新驱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包头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将继续乘风破浪,创造更多辉煌。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祝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