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搭子”变“骗子”,网上临时组局找伙伴需警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15:10:00    

“有没有一起去看演唱会的搭子?”“想找个搭子互相监督学习,学累了也可以聊聊天互相鼓励对方。”“有健身搭子吗,每天下班后一起健身。”……在社交媒体上,这样的帖子并不稀奇。不同于以往朋友之间的相约,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临时组局”,共同进行一项活动,这种“伙伴”关系被称为“搭子”。

自习搭子、旅游搭子、运动搭子、追剧搭子、拍照搭子……几乎任何生活场景,都能找到对应的“搭子”。这股热潮正在校园、职场和城市青年群体中迅速蔓延,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不过,记者采访发现,这种看似轻松随意的临时陪伴背后,也潜藏着套路和风险。

现象1:即时需求 万事皆可找“搭子”

在某社交媒体上,“找搭子”话题有3000多万条讨论,7亿的浏览量。与此同时,许多方便找搭子的平台、社群兴起。

“等你来解锁饭搭子。”市面上,有APP基于地理位置、共同爱好和时间,为用户提供精准匹配“搭子”的服务;有商家组织盲盒饭局,顾客只需要缴纳一杯饮料钱,就可以参加盲盒饭局,和另外5个陌生人进行一场晚餐;有人拉起了“搭子群”,“欢迎大家进群聊天约饭,约羽毛球约爬山,想进来的私信。”

万事皆可找搭子搭子文化为何盛行?“我一个人去图书馆自习,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个搭子一起去,互相提醒,更容易坚持下来。”正准备考研的大学生小林这样形容。

“以前我一个人去看展,总觉得寡淡,现在有个临时结伴的摄影搭子,我们能聊作品,拍照片,体验更丰富。”上班族璐璐告诉记者。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找“搭子”并非完全出于孤独,而是希望在某个特定场景里有人陪伴,互相鼓励,降低成本或提升体验感。

“我并不是没有好朋友,只是有时候朋友没空,或者大家的兴趣不一样。”有受访年轻人告诉记者,相比起交朋友,找搭子更多是一种即时需求。这种关系松散而灵活,随时可以开始,也随时可以结束,不会带来沉重的社交负担。

与此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在网上找搭子的过程中,很多人并不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姓名,简单寒暄聊天后,便线下结伴同行,甚至一起长途旅游。是否担心安全问题?小林表示,“确实没有考虑那么多,只要不进行大额金钱往来,风险还是可控的。”璐璐则说,她也曾碰到过满嘴跑火车的搭子,“如果感觉对方不诚实、说话前后矛盾,不要抹不开面子,及时断联即可。”

现象2:推介商品 以找“搭子”为名引流

陈思喜欢阅读,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书评。一次,她发布了一条关于近期读书计划的动态,不久便收到好几条私信:“想做你的读书搭子,可以一起打卡学习。”

出于好奇,她同意添加了一名网友。没想到,对方很快将她拉入一个读书群。起初,群里分享读书心得,氛围积极。但不久之后,群主开始在群内推荐“限量版原著书籍”,并附上购买链接。陈思察觉不对劲,才发现所谓的“读书搭子”,实则是商家打着“搭子”旗号在做营销。

记者发现,“找搭子”正成为一些商家拉新、引流的工具。营销人员在网上以“找搭子”为名与人搭讪聊天,为的是将网友拉入各种营销社群,来推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

一款热门电脑游戏需要两名玩家协同进行,于是有不少游戏玩家在网上发出“寻找游戏搭子”的帖子,邀人一起玩。记者联系其中一个发帖人后,却被对方告知,希望记者先关注游戏直播间。记者查询发现,不少网友也有类似的遭遇。“想一起玩游戏,没想到全是给直播间引流的,有的还让下载直播软件。”

风险1:“搭子”跑路难追责

蓓蓓是某高校大四学生,酷爱追星。去年,她在网上寻找“演唱会搭子”,希望一起去某地看演唱会时可以分担酒店房费。“对方说她订酒店,我就把钱转过去了。”蓓蓓回忆。可到了演唱会当天,对方迟迟不出现,电话不接,微信也不回。蓓蓓在酒店大堂等了一个多小时,对方始终杳无音讯。最后,她不得不再次掏钱订酒店。

“事后我才知道,追星群体里有很多类似的受害者。要么是先付钱被拉黑,要么是帮垫付后对方一直不还。”蓓蓓说。

此前有媒体报道,一女子假借粉丝“同好”身份获取他人信任,在社交平台搭讪,以拼酒店等理由诱导30多名被害人转账,诈骗20多万元。

记者注意到,被“搭子”欺骗的场景,更多发生在追星、旅游等活动中。一些不法分子伪装成“旅游搭子”,取得信任后以“预订酒店”“购买门票”为名收取钱款,再迅速消失。此外,不少人找游戏搭子、麻将搭子也有过钱财损失的经历。

小韩是一名大二学生,平时爱打游戏。一次,他在论坛里认识了一位自称老玩家的网友,几番交流,两人十分投缘,于是商量好一起购买一款热门联机游戏。小韩将99元转给对方,由对方负责购买游戏。“一开始好好的,结果游戏刚玩没几次,他就把游戏登录的账号密码修改了,还把我所有联系方式删除了。”小韩这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骗子。由于受骗金额不大,小韩选择“吃一堑长一智”,放弃了追责。

还有人以“找搭子”为名实施电信诈骗。在杭州一起案件中,王女士计划去江苏游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后,收到一个叫“春风十里”的好友申请,对方自称阿东,现定居江苏无锡,可以陪同游玩。两人在网上熟悉后,阿东让王女士下载一款APP,让王女士帮忙操作投资账号。后来,阿东称银行账户受限,让王女士帮忙接收2万元再转给朋友。王女士答应了。没两天,王女士接到公安机关电话,称其银行卡涉嫌洗钱,2万元被冻结,王女士这才发现遇到骗子。原来投资平台是虚构的,王女士自己已充值的1万元也无法提现。

风险2:人身安全难保障

比起金钱损失,更让人担忧的是人身安全。网友小宁分享,她在网上寻找看电影搭子,一位男士应征。没想到,在电影院里,对方竟开始动手动脚。愤怒的小宁及时报警,对方最终被行政处罚。

近日,湖北某地公安机关及时拦截劝阻了一名疑似被诱骗至境外的青年男子。今年6月,“00后”男生薛某某通过网络游戏结识了一名“游戏搭子”,两人很是聊得来。对方主动邀请薛某某到境外某地旅游并给他介绍工作,声称“轻轻松松月入过万”。

按照对方指示,薛某某提前办好了旅游护照。7月3日,薛某某收到对方转账的2000元人民币,自行购买了机票。好在薛某某父亲发现报警后,警方迅速找到薛某某,并联系其父亲及亲属将其接回。

追问:一方临时“放鸽子”该咋办

在找“搭子”的同时,不少人也存在疑问,“搭子”关系究竟算什么?双方发生纠纷甚至意外怎么办?北京泽霄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搭子’更多是一种临时契约关系。具体到不同场景,可能会对应不同的法律关系。”

李帅介绍,比如两个人相约去旅行,彼此之间的安全保障义务就要高于对陌生人的义务。“如果你的同伴处于危难之际,你完全无动于衷,这可能会在后续的诉讼中被认定为未尽合理的注意义务,从而承担一定责任。”

尤其是在“驴友团”中,组织者的责任更大。“如果是收费组织,哪怕盈利很少,也可能被认定为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负有更高的安全保障义务。”李帅解释,“民法典对组织者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组织者需要做好风险评估、应急救助准备,甚至要核查供应商的资质,否则发生事故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

整体而言,“搭子”中有人发生意外,另一人是否需要担责,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你不听劝告,从事危险活动导致意外,‘搭子’一般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除了安全责任,违约问题也时常困扰着“搭子”。比如一起订好机票、酒店,其中一方临时“放鸽子”,另一方损失谁来承担?“口头约定同样是合同的一种形式。”李帅提醒,“如果因为一方突然反悔导致行程损失,另一方是可以依据违约之诉要求赔偿的。”不过,她也指出现实操作的难点:很多时候没有书面证据留存,举证很困难,所以大家要注意保留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

提醒:核实身份避免直接转账

随着“搭子”社交的兴起,个别人以此名义实施诈骗甚至侵害。如何保护自身安全?李帅给出建议:“首先,最好核实对方身份,可以要求出示身份证件,留存其身份信息以备不时之需。其次,涉及资金支付时,一定要通过官方或有担保的平台完成,避免直接转账。”

她还特别强调线下见面的注意事项:“第一次见面最好选择公共场所,并告知亲友行程;打车出行时,可以把行程实时分享给家人朋友。这些都是提升安全感的必要措施。”

李帅总结说,虽然“搭子”关系更多依赖信任和契约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法律风险,“在享受社交便利的同时,大家也要增强法律意识,注意证据留存和安全保障。”

建议:平台监管不能缺位

伴随“搭子经济”的发展,不少社交平台和群组应运而生,都在撮合陌生人结伴。李帅认为,平台和组织者应当承担相应监管义务。

“实名认证是最基本的门槛。”李帅说,“平台还需要及时发布风险提示,比如提醒用户购买保险、设置紧急联系人,并对涉嫌诈骗或违规内容及时进行筛查清理。”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平台的响应速度尤为关键。“用户出现安全问题,平台要能快速提供对方的注册信息,协助报警或追责。”李帅表示,“如果平台推诿不作为,可能会涉及补充赔偿责任。但只要尽到合理义务,平台通常不承担直接侵权责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徐慧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