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10:11:00
手工织布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700年前,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织文物,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实物证据。
起源与发展
周代:丝织物中出现五色灿烂棉。技艺趋于成熟。
汉代:设立织室,锦署等机构,专门织造宫延用锦。
唐代:窦师伦创新蜀锦图案,并发展退晕技法。
宋代:汴京设立大规模织造工场,生产绫锦。
元代:南京云锦成为皇室御用贡品。采用“挑花结本”工艺。
工艺特征:四大名锦:云锦(南京)、蜀锦(四川)、宋锦(苏州)、壮锦(广西),均以精湛花技术闻名。
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区的丝织棉纺等行业,一些手工业者开始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生产。清朝前期这种工场手工业继续发展,雇佣关系更加普遍,形成了市场市镇,如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市镇等,农村的手工织布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苗家粗布织造:山东邹平的“汉家老苗”品牌,传承自清朝光绪年间,采用传统手工技艺。
传播与影响:中江织锦曾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波期、罗马等国,成为古代世界的重要贸易品。
民国到解放后的90年代前,农村手工织布业现象还很普遍,2000年以后逐渐减少,近几年又开始兴起。
手工织布的难度: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需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染线、纯线、落线、经线、看线、作综 、闯筝、掏综、吊机子、拴布、织布、了机等大小几十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它的图案可以从22种色体变幻出各色几何图形来体现。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富有艺术魅力,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令人叹为观止。在纺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工织布工艺流传,堪称奇迹。
张玉梅
在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三岔口庄有一位织布老艺人,她就是我的母亲张玉梅,老人家出生于1937年5月,她从小就跟着我的外祖母学会了很多农活手艺,如做饭、针线活、刺绣、纺织等,老人家心灵手巧,再加上她肯用心、细致,干的各种活都是干净利索,而且也很好。三岔口庄是个人口大庄。过去是一个村民小组,由于人口多、后来变成两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800多人,会手工织布的人也较多,特别是60——80年代,我们这里是有名的手工造纸窝,而这也促使了手工织布的发展,而手工织布手艺无人能跟我的母亲相比,她先后在本庄教会了七八个年轻的妇女学会了手工织布的这一工艺。这批人现在大都70多岁了,提起手工织布她们都称赞母亲的手艺好。干活认真、细致,做的活精致还快,她每天可织布1丈左右,一般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如今和她同龄的能会手工织布的人已不多了。我在70——80年代常常见母亲织布,通过织布来供应一家人的穿戴。还通过织布兑换钱来贴补家用,经我亲眼所见的织布过程和母亲的指导。现将新密地区手工织布的过程及程序整理如下,供大家了解学习。有些叫法可能与其他地区的叫法有所不同。但基本操作程序应大同小异。
手工织布的一些基本工具:轧(压)花机、弹花车、搓花板、纺花车、风筝、拐子、樱、染色盘,各种染色,各色的线、印、棱子(椔子)、螺福、线筝、竹筝、胶尺。
过程:(1)先将晒干的子棉倒入压花机中,将棉花子压出。又称轧花。
(2)将压好的棉花放在弹花车上进行弹花,目的是把棉花弹虚,弹均匀。俗称“弹花”。
(3)将弹好棉花薄薄摊均匀在平木板上。
(4)用搓花板和高粱细杆将棉花搓成小卷。俗称“搓花卷”。
(5)将搓好的小棉花卷挂在纺花车的锭子上进行纺织,纺织成细线成卷,俗称“纺线”。
(6)将锭上的线用拐子把线拐上,拐成盘,俗称“拐线”。
(7)根据需要将拐好成盘的线染成不同的颜色,如红、黄、蓝、黑等。
(8)然后进行凉晒,晒干后备用。
(9)用一定比例的小麦面粉放入滚开水中制成粥状,倒入盆中,将染好的线放入进行反复搓揉,拌均匀后,再晾干,挂在横杆上先进行弹压后进行分离均匀,农村俗称“降线”。“降线”的目的是增加线的拉力、不易断。
(10)将“降好”的线放在“风挣”上,慢慢卷到“樱”上备用。
(11)准备一根长绳,绳子上每半尺系上一个铁丝圈。将绳子的两头系在树上或固定的木桩上备用。在比较平的地面(长约3丈,宽约1丈),两头每隔半尺插上1根小木棍,木棍长约1尺每头根据需要约10几个插入地里备用,准备40个“樱”,“樱”上已盘好的线备用。
(12)将40个“樱”上的线头穿入绳上的线圈,有一个人拉着线往两头木棍上挂线(每头都有一个人在接,挂线)。直到把线来回挂完为止。农村俗称为“引线”。说明织布一般是12锭(也有叫贴),1锭为40个线头,12锭即为480个线头。
(13)将引好的线盘成圆盘备用。俗称“盘线”。
(14)将盘成圆盘的线头穿上“胶尺”(两根长约2.8尺,厚约0.5cm,宽约1寸的木板),交叉穿入线中,两根“胶尺”两头隔约3寸系上绳子连在一起,尺上涂上石蜡,目的是增加光滑度,以备织布时好用,“胶尺”把线分成两层和均匀分开线。
(15)将线头穿入“引筝”,“引筝”主要是起到把线分成上下两层及均匀把线分开向两侧。
(16)这几项线都穿好后,要有四个人开始“经线”,一个人负责倒着盘好的圆盘线,二个人开始站在“筝”两边,用木梳梳线,边梳边移动“胶尺”及“引筝”。一个人负责把梳通好的线卷到织布机的圆盘上,直到把线“经完”,最后去掉“引筝”。
(17)上机:首先把卷好的线放到机的一头固定位置,而后把线头引入“线筝”固定到织布机的固定位置,“线筝”主要起分离固定上下两层线,调节织布时上下交叉,而后再把线头穿入“竹筝”。
(18)最后把线头接到一个布头上的线头上,固定到织布机的圆轴上即可。
(19)将“螺福”上好线(螺福就是小竹子节,直径约0.5cm,长约4—5cm),穿上“竹民”放入“梭子”也叫(椔子)备用,一般备用2—3个“梭子”、“螺福”10几个。
(20)人坐到机上固定的位置,脚登踏板,手拿“梭子”开始织布,技术好的人,一天能织8尺—1丈布。
手工织布的特点:手工粗布纯棉含量100%,是一种纯天然绿色环保产品、产品舒适,对皮肤无任何刺激,抗静电、不起球、透气性强,还具有独特的自然按摩特点,能增加人体的微循环调节神经,改善睡眠质量。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一味追逐离档,追逐潮流的观念正在逐步被“崇尚绿色,回归自然”,所代替,老粗布产品又以其自身的特色赢得消费者的宠爱。
现在手工织粗布比过去省力省时,首先是不用再轧花、弹花、纺线、染线、降线,也不用拐线,也不用从“风筝”上把线缠盘到樱上了。而且需用什么颜色的线,都是直接成卷,配好后直接“引线”,而后“经线”,上机织布。线有纯棉的、也有化纤的,比较省力省时。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一传统工艺在广大农村地区又开始兴起了,手工纯棉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人民的生活条件好了,注重保健养生了,回归自然也成为一种时尚,现在农村会手工织布的人(会整个工艺流程),大都在76岁以上,50—60岁左右的人很少会,即是会也是光会上机织布。前边的工艺都不会,我母亲培养的一批人也都在76岁左右了,现今我母亲眼不花、耳不聋,血压正常,身体很好,很愿意培养年轻人学艺。今我把母亲所学的手艺知识整理出来,旨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和传承这一民间技艺,让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