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0:02:00
小鹏AI人形机器人IRON
全球首个“人机共跑”马拉松引发讨论之后,北京亦庄开始设立人形机器人相关基金。
4月28日消息,据北京亦庄公众号,近日,北京亦庄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北京亦庄北工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首期规模达3亿元,主要投向北京亦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
不只是北京亦庄,近期上海等地也开始设立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基金。
4月15日,由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与浦东新区联合发起的上海具身智创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工商注册,由上海国资母基金、浦东创投、张江集团共同担任基石出资人,国投孚腾担任基金管理人,浦东创投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目标规模10亿元人民币,首关5.6亿元,基金将依托张江机器人谷,聚焦具身智能本体、核心零部件、泛机器人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加速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
据钛媒体AGI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上海等10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规模从2亿元至100亿元不等,国资基金总规模超过700亿元,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具身智能、创新应用等方向。
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国内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超过42件,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50%,热度持续攀升。
然而,前不久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释出“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言论,引发行业热议。
朱啸虎表示,目前看不到“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潜力。“我们最怕的就是市场共识高度集中,商业化又不清晰。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样的案例上赚过钱。”
但与朱啸虎意见相悖,北京亦庄等多个国资基金如今强势入场,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依然具备更多的投资条件,也代表整个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渠道已经转向地方政府基金。
据亦庄投资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基金管理团队已完成对17家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企业的深度调研和储备工作,涵盖机器人本体、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高端机床、半导体设备、增材设备、工业互联网、自动化产线及系统、芯片、大模型、新材料、无人系统、智能终端等多个关键领域,而基金已正式启动首批项目尽调流程。据悉,截至目前,北京亦庄已集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产业链规模超百亿,占整个北京市的50%。
不过,达闼机器人创始人、CEO黄晓庆最近的言论值得深究。
黄晓庆表示,中国的一些投资者贪便宜,这是具体国情的问题,出来几个小哥们说能做什么东西,几页PPT一出,就融几个亿,然后这类团队的估值很低,投资者进入就会占据较高的股份。立足国内,微观资本的态度都变得保守不前,且对达闼这种行业先锋队的态度是不投资。
那么,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是否会是一场资本狂欢下的泡沫?
近期一场具身智能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闫维新表示,“泡沫”是远离了价值以外的内容,只要大方向正确,总能找到机器人能力上限和应用场景下限之间的交集。比如在危险替代领域,具身智能和非视距遥操作结合,未来三五年有望实现落地应用,要对行业发展有信心。
在算法层面,嘉宾一致认为中美差距并不大,基本可以达到旗鼓相当的状态。但闫维新坦言,中美在训练算力和推理算力方面仍有差距,尤其和英伟达CUDA生态的差距更为显著。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大装置事业群总裁杨帆则认为,投资人的公开质疑是行业的标志性事件,只有直面这些质疑,经历这些质疑,克服这些质疑,行业才能真正从实验探索阶段走向认真、严肃地产业落地阶段。
就在4月底,联想集团宣布与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双方共同升级打造“智慧应县木塔2.0”技术方案,试点性地将联想自研具身智能六足机器狗与应县木塔保护工作相结合,执行包括智能扫描建模、景区安全巡逻等在内的守塔工作。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毛世杰表示,过去几年,AI 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力有很大提升,业界认为今天的大模型、AI技术是完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而如今,AI 技术让机器人走进3.0时代,特征就是在感知、交互、决策等方面大量采用了数字AI的技术,让机器人的智能化大大地提升。
毛世杰分析称,今天这个环境下如何去做具身智能,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结合特定的场景,不要去解决通用性的问题,数字时代通过图灵测试这样的通用性的机器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个人觉得都还没有那么成熟;第二,结合场景设计特定的形态,而并不一定就是要做人形或者是其他形态,也许可以用新形态的狗或者是其他形态机器人。基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结合真实的场景应用,是我们做机器人应该所把握的方向。
展望未来,与场景相对单一的自动驾驶不同,基于具身智能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丰富多样,它可先学习通用知识,再快速在特定场景中成为专家,以多层次、全方位的方式在不同领域实现突破。
银河通用合伙人、大模型负责人张直政认为,一方面,在商业超市、工厂等场景中,机器人若能以较低成本完成简单重复性任务,实现从50万开发成本到5-10万的突破,便是重要的“打脸时刻”;另一方面,当机器人具备与人类一样的共情能力,能在情感陪护、康养等场景中给予人们情感关怀时,也将是具身智能的一次重大飞跃。
杨帆指出,他希望看到机器人在完成复杂任务的同时,能与外界人类社会进行无约束的交互。比如,在主人提出需求后,机器人能独自前往办公室取回遗忘物品,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识别、拿取物品的任务,还要应对复杂的外界环境,如与陌生人交流、防范意外情况等。
“选择具身智能并不是我主动的选择,更多地还是主要在服务科技创新的群体。”杨帆谈到商汤大装置做具身智能场景时表示,大装置的初心和愿景,就是要去提高AI模型生产和应用的性价比,降低人们使用AI的门槛。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