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官方出手!从严打击、形成震慑!即日起行动,为期3个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2:04:00    

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突出问题,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切实维护网民合法权益,推动短视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整治重点

针对提供短视频服务的网站平台,从深从细全面整治,依法依规处置处罚,持续净化内容生态。重点聚焦以下4类问题——

●恶意虚假摆拍问题

打造悲惨人设,假冒新就业群体身份,虚构“苦情”戏,利用公众善意卖惨营销。

通过自我包装、作秀等手段,编造“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等虚假人设和情节,虚夸“爽剧”经历,收割流量牟取利益。

打着“助农”“扶贫”名义,编造悲情剧本引流敛财。

打造低俗恶俗人设,摆拍编造打架斗殴、谩骂吐脏、无底线骚扰等低俗恶俗内容。

散布虚假信息问题

以“剪切拼凑”“断章取义”“故意模糊时间地点”“冒用身份”等方式恶意制造不实信息。

编造、夸大渲染家庭矛盾、职场冲突、暴力案事件,制造社会焦虑、网络戾气,挑动群体对立。

利用“换脸”“换声”“P图”等手段编造不实内容。

假借“科普”“解读”名义,或假冒、“碰瓷”权威机构、专家学者,恶意编造、散布涉经济、法律、历史、医学等专业领域虚假信息。

违背公序良俗问题

以“户外搭讪”“街头采访”等方式尾随陌生路人进行语言、肢体骚扰,或在互动交流中以“撩妹”“相亲”“求吻”等话题为噱头,诱导受访者口述隐晦色情内容。

在短视频标题、配文中故意关联低俗、“软色情”字眼或话题,在短视频内容中突出呈现低俗声音、暴露着装、诱惑动作等,刻意制造性暗示、性挑逗氛围诱导用户低俗互动。

违规引流营销问题

利用“情感交流”“国学文化”“中医养生”“快速致富”等噱头,诱骗老年人等特定群体非理性消费。

使用“揭露行业秘密”“曝光行业内幕”“举报行业骗局”“我被行业封杀”等夸张、煽情的“标题党”文案博眼球吸粉引流。

打着“网络打假”“维权斗士”等旗号发布虚假“打假”“测评”“探店”内容,误导用户对相关品牌形象、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认知。

工作要求

●明确工作重点。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整治问题,聚焦网民权益保护,及时发现处置各类反弹反复、隐形变异问题。对重点难点问题要持续督导、一抓到底,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压实平台责任。督促属地短视频服务平台对照专项行动整治重点,明确审核和处置标准,强化重点环节内容管理,完善标签标注功能,健全算法推荐和流量分配规则,优化营利权限管理,畅通举报渠道,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长效。

●从严处置处罚。重拳打击短视频恶意营销行为,对存在突出问题的网站平台及账号依法依规从严采取处置措施。及时公开曝光一批典型处置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别让善良成为流量收割的“肥料”

□王志高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

“助农老农”在镜头前痛哭流涕,转身却被扒出名下有三套房;“外卖小哥”深夜送餐晕倒,实则是网红团队精心设计的摆拍;“贫困学子”跪地求学费,账户里却躺着打赏来的百万收益……这些令人愤慨的桥段,正是此次专项行动剑指的短视频恶意营销乱象。当善良成为流量收割的肥料,当同情变成剧本杀的道具,这场“清朗行动”来得恰逢其时。

虚假摆拍的病毒式传播,正在摧毁社会信任的免疫系统。一个“苦情戏”视频获得百万转发后,真正的弱势群体反而被淹没在“又是剧本吧”的质疑声中。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当观众发现十次感动有九次是表演,剩下一次真实的苦难也会被当作闹剧。更可怕的是,这类内容正在批量制造“情感僵尸”——人们刷到老人摔倒的视频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琢磨“这次机位藏在哪里”。这种群体性的情感麻木,比任何虚假视频的危害都更深远。

算法和流量构成的“恶循环”才是乱象的温床。平台总把责任推给“个别用户”,却闭口不谈为什么摆拍视频总能获得算法偏爱。当一个编造家暴的短视频比普法直播多十倍流量,当“街头搭讪美女”的轻佻内容长期霸榜推荐页,这早已不是创作者的单方面问题。某些平台就像纵火犯,先给虚假内容浇上流量汽油,等火烧大了再假装救火队员。这次专项行动要求平台“健全算法推荐规则”,可谓打中了七寸——与其天天清理杂草,不如先改良滋生杂草的土壤。

整治乱象需要更锋利的法律手术刀。当前对虚假摆拍的处罚,往往止于封号了事,这与背后的巨大收益相比简直是隔靴搔痒。韩国对恶意造谣视频实施“最高三年监禁”,美国网红伪造犯罪现场被控“报假警罪”,这些惩戒措施值得借鉴。更重要的是建立“谁受益谁担责”的连带机制,对纵容虚假内容传播的平台处以流量变现数额数倍的罚款。只有让作恶者真正肉痛,才能遏制住“道歉—换马甲—再犯”的恶性循环。

在这场真假博弈中,每个网民都是防线上的哨兵。当我们学会对突兀的“悲惨剧情”多问一句“证据呢”,当举报虚假内容成为手指滑动时的条件反射,恶意营销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压缩。清朗网络空间不是靠一场专项行动就能建成,它需要监管的利剑、平台的觉醒,更需要亿万网民守护善良的自觉。毕竟,我们拯救的不只是短视频生态,更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真诚情感。


来源:央视新闻、新甘肃·每日甘肃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