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城转型记丨“钢之城”跃迁“芯之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7:30:00    

编者按

千湖之省湖北,骨子里却奔腾着“火”的基因。

钢城武汉,2000℃炉火的层层烈焰,既能将铁水淬炼成型,也“抻拉”出光纤光缆,开启“一束光”的全球突围;

矿城黄石,当矿冶资源遭遇枯竭之痛,聚力转型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跻身全国三大PCB产业集聚区,蝶变绿色样本;

车城十堰,十万建设者于山沟中建起二汽,书写自力更生的辉煌,经历总部搬迁的阵痛后,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再度挺立;

从青铜时代的矿冶文明到信息时代的产业矩阵,炽热、坚韧的精神火种,锤打出荆楚大地“抬升标杆、只争朝夕”的拼搏奋斗,也为一场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跃迁赋魂筑基。

以全球视野重构产业版图,在换道超车中完成转身,三座城市的转型密码是什么?本报推出“三城转型记”,敬请关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花园工厂!”

3月14日,第十五届中日钢铁业环保节能专家交流会上,日本制铁株式会社顾问村上英树诚恳地说:“中国在低碳冶金上有先发优势,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上世纪80年代,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建设得到日本专家的倾力支持。如今,昔日的师傅上门向学生取经,村上英树感慨良多。

眼下,武钢已成为湖北最大的绿色能源工业用户。近5年,自产、采购绿电超过10亿千瓦时,成为全球同行公认的节能标杆。

武钢是武汉发展的一面镜子。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这家曾经亚洲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既是新中国工业的基石,也是武汉当之无愧的顶梁柱。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2024年,武汉市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万家、实现三年翻番。

“光芯屏端网”成为发展新引擎,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越两万亿元,拔节生长的武汉,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稳稳接棒,“光谷”成为武汉新名片

当地时间3月30日,美国光纤通讯展览会及研讨会(OFC)上,长飞光纤展示其空心光纤最新技术,衰减系数全球最低。作为下一代光通信的颠覆性技术,这一成果在长距离通信领域应用价值巨大,迅速吸引业内目光。

全球市场独领风骚,它的传奇却始于武汉东湖边的一间实验室。1978年,赵梓森院士在此拉出了我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点燃了中国光通信事业的火种。1988年,原邮电部、荷兰飞利浦公司、武汉市政府共同成立长飞光纤,以解决信息化时代我国“缺光少纤”的困境。

几乎同时期,面临新技术浪潮、市场化改革,武汉的GDP跌出全国前十,此后10多年间一直在10名至20名间徘徊,饱尝产业转型的阵痛与艰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长飞光纤逐步掌握核心技术,2016年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销量全球第一,并蝉联至今。

从长飞光纤到烽火通信、华工科技、锐科激光……短短十几年,逾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在此聚集,托举武汉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基地和激光产业基地之一。

2019年,武钢关停“一号高炉”,此后持续提质增效,取向硅钢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同一年,光谷经济总量首次跃居武汉各区之首,依靠全市6%的土地面积,创造出了11.6%的GDP。

当盛放的“马蹄莲”、璀璨的星河广场、未来感拉满的光谷空轨,频频登上国内外网站和社交媒体时,“光谷”已成为武汉的新名片。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光谷时指出,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

从“钢之城”到“光之城”,武汉稳稳接棒。2024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城市第九。

凝“芯”铸“魂”,产业生态一路繁花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解决“缺芯”的心病,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知重负重,重镇武汉再挑重担。早在2004年,武汉就布局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是国内较早确定集成电路发展方向的城市之一。

3月25日,九峰山实验室发布全新“黑科技”,其自主研发的氮化镓芯片、器件,能够让无人机在20米范围内动态完成无线补能。对比常见的镓极性氮化镓,九峰山实验室完成的氮极性氮化镓功率密度可高出2至3倍,而成本降低了三成以上。

成立不到3年,这家湖北实验室已研发出全球综合性能最优的光电集成芯片,吸引全球5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寻求合作,30多家企业在周边落户。

迅猛的发展势头,离不开本土生态的全方位滋养。

2016年12月,国家存储器基地在汉破土动工,中国存储芯片产业在规模化发展上实现“零”的突破。如今,新晋“独角兽”武汉新芯冲刺上市的背后,一条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的全产业链条,在光谷蔚然成林。

以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开源生态为核心引擎,武汉软件业增速多年居全国软件名城之首。承载国产操作系统突围希望,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鸿蒙生态创新中心,也布局在武汉。

20多年来,这座城市矢志凝“芯”铸“魂”,产业生态一路繁花。去年,“中国智能汽车AI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国产数据库第一股”达梦数据库、“交互式AI第一股”声通科技,接连从这里诞生。

2025年新春伊始,“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等10款“汉产”人形机器人,在湖北“新春第一会”上集体亮相,惊艳世界。

踏上星辰大海的新征程,“芯之城”满怀信心与梦想。

向新向上,“芯之城”永远年轻滚烫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创新创业,从来都是年轻人颇为得意的浪漫。

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体Manus,其创始人肖弘2015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便在校门外300米远的关山大道扎下根来,在武汉和光谷的普惠政策支持下,完成连续创业。

凭借一句“超越雷军”走红网络,模态跃迁首席运营官、“00后”常元和正计划将大模型深度融入智能制造等新领域,开年后已有20多家海内外企业找上门洽谈。

“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2024年11月5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成立仅3年多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现已储备近500个颠覆性技术项目,暴发性心肌炎精准诊断试剂等多款产品年内即将上市。

越来越多的创新火种在武汉点燃。仅在光谷,高峰时每天举办近10场创新创业比赛,每年有10万大学生来此就业创业。

今年的全国人大“代表通道”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等“武汉校友”密集亮相。多年前,他们同样栖身珞珈山和喻园,与万千学子同享一片江城月光。

武汉拥有83所高校、13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科教资源密度位居全国前三。富饶的科教生态,始终滋养着向新向上的火种。

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以武汉所创,逐浪时代航向。

4月10日上午,两架“飞行汽车”(eVTOL航空器)从武汉腾空而起,完成华中首飞。同日,峰飞航空武汉总装基地破土动工。

从武钢高炉到滚滚车轮,自光谷星光再到量子跃迁,武汉的沧桑巨变令人热血沸腾,而这里的创新火种,永远年轻,永远滚烫!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